金温铁路:一条铁轨上的 “红色密码”,解码温州人的共富之路
——温州外国语学校初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一张泛黄的 1998 年 “海鹤号” 首发车票,结束了温州 “水路一条”(温州话 “水死同音”)的出行困境;一趟咣当作响、飘着泡面香的绿皮火车,承载着几代温州人闯世界的共同记忆;一条从构想提出到最终贯通历经百年波折的铁路,铺就了通向共同富裕的坚实轨道。
近日,这份由初中生徐一乐、黄一可完成的《金温铁路“红色密码”》社会实践探究报告,以其独特的青少年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金温铁路 —— 这条被誉为温州 “共富轨道” 背后的精神密码与时代价值。她们通过实地探访 “印象金温” 铁路文化基地、查阅历史文献、发放问卷、采访两代铁路工人,为我们揭开了这条铁路鲜为人知的奋斗史诗。
百年等待,人民丰碑:铁轨铸就的奋斗史
报告开篇便将读者拉回历史长河。孙中山先生 1921 年的构想,历经战乱 “七动七停”,直到 1992 年才由南怀瑾先生投资破局。这不是简单的交通线,而是一部浓缩的奋斗史。
(图为:金温铁路开工仪式)
(图为:金温铁路全线胜利开通媒体报道)
在 “印象金温” 基地,她们被一组雕像深深震撼:农民、妇女、学生肩挑手扛参与筑路。“讲解员告诉我们,当时沿线人民用家里的锄头凿山,甚至拆下门板当模具!
这铁路,真的是老百姓用血汗铺出来的!” 退休工姚师傅的动情讲述,印证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深刻内涵。金温铁路的建成,正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最生动诠释。
烟火气里的共富线:绿皮车驶向世界商圈
铁路带来了什么?报告用充满 “烟火气” 的细节给出了答案。
三代人的情怀纽带:通过10多位初中生问卷调查显示,50%左右 的受访初中生体验过金温绿皮火车。王同学分享:“爸爸特意带我去坐三层卧铺的慢火车,咣当咣当开了6 小时到杭州!他说这就是他 90 年代去省城读书的‘移动宿舍’—— 没有充电口却有人情味。” 这份 “慢”,承载的是无法替代的时代记忆与亲情传承。
驶向世界的轨道: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条 “慢” 铁路,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高速连接世界。报告指出,2020 年起,“温州制造” 的皮鞋、眼镜等商品,正是通过从温州出发的中欧班列,沿着铁轨走向欧洲。绿皮火车运货 “不输速度”,金温铁路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在温州家门口的鲜活写照。
红色解码:两代人的 “毫米” 与 “洪水” 精神
金温铁路的 “红色基因” 是什么?报告聚焦于初心与坚守。
展板上,清晰记录着习近平同志 2004 年视察金温铁路时的叮嘱:“金温铁路改造要超前意识!” 二十年来,每日 十几趟列车风雨无阻,正是 “人民铁路为人民” 初心的活化石。
这份坚守,在两代铁路工人身上接力传承:
姚师傅(退休职工):回忆起筑路岁月的艰难,瘦弱身躯里透出的是老一辈 “敢闯敢拼” 的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洪水中守护路基。
陈叔叔(机辆部职工):则在毫厘间践行着新时代的匠心。她们在 40℃高温的机辆部见到他时,他正汗流浃背地检查火车头:“绿皮车跑得慢更得精心护!你看这螺栓 —— 松一毫米都不行!” 正是万千个 “陈叔叔” 一丝不苟的 “绣花功夫”,铸就了金温铁路 24 年安全零事故的勋章。
这份来自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以清澈的双眼发现了铁轨上奔涌的红色基因,用稚嫩的笔触解码了温州人融入血脉的奋斗密码。它告诉我们,金温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它所承载的 “敢为人先、坚守初心” 的红色薪火,将由新一代温州少年接续传递,在新时代的 “强城行动” 中,贡献属于他们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