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暑期社会实践丨浙江财经大学赴温州“茶韵岭下·筑梦青村”实践服务团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丨浙江财经大学赴温州“茶韵岭下·筑梦青村”实践服务团总结

时间:2025年6月28日-29日

带队老师:刘海、吴楷

学生负责人:傅兰清

团队成员:陈一诺、陈琳、胡琳爽、黎琳、刘蓉(按姓氏拼音排序)

前言

在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壮阔画卷中,茶乡沃土正谱写着一曲产村融合的动人乐章。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循着这一重要指引,6月28日,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茶韵岭下・筑梦青村”实践服务团奔赴“乌牛早第一村”温州永嘉岭下村,开启了一场以茶为媒的乡村发展实践探索。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茶山梯田,通过深度调研、产业分析、文化挖掘等多维视角,着力探寻乌牛早茶产业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之道。他们既要解构千年茶韵中蕴藏的人文密码,更要擘画以茶产业为核心、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蓝图,让这片承载着农耕文明记忆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强村富民的勃勃生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解码岭下:探脉络共绘蓝图

(一)岭下村村委会:共话乌牛早茶发展脉络

6月28日上午,实践团首抵岭下村村委会,与戴圣洁书记、省公安厅驻村干部张书记座谈。青瓷盏中乌牛早茶翠色流转间,戴书记细数这片山水的馈赠:溪泉绕峦、云雾润坡的独特环境,孕育出以“早”闻名的乌牛早茶。这一起源于三百年前附近村民发现的“乌牛早”茶树,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叶子”,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提出以乌牛早茶为核心的乡村改造方案后,戴书记结合规划图详述村落肌理——从蜿蜒村界、闲置农房到待开发溪景,从村委蓝图到古道驿站选址,无不倾囊相告。他生动讲述的“第一株乌牛早”传说,让茶香里的岁月为发展蓝图注入温度,更点燃了团队的规划热情。

(二)岭下村实地走访:探寻茶乡资源禀赋

在戴书记的热情介绍下,实践团对岭下村区位情况有了初步了解。6月28日下午,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调研该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岭下村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水系发达,水流随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贯穿全村,形成独特生态景观。村庄依山而建,依托东蒙山区丰富林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其中“乌牛早”茶产业成效显著。这一名优茶品源于当地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已成为村民增收重要来源。基础设施方面,村内道路硬化率超90%,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自来水普及率100%,山泉水经管道入户;电力供应稳定,网络通信全面覆盖,为村落发展夯实基础。实践团还实地走访了托儿所、养老院、文化礼堂、篮球场及游泳馆,了解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与使用情况,并对全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研。此外,该村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留存有明代古道、古庙历史遗址。

(三)规划共富乡村路径:铸就“茶+”三产链条

实践团围绕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聚焦“共富乡村”发展要求,通过实地踏勘、农户访谈、资源评估等方式,全面分析岭下村发展现状与特色禀赋。调研发现,该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已具雏形且活力显著,但存在现实瓶颈:乌牛早茶特色鲜明,却因市场认知度、影响力弱,未建立有力对外形象,导致优质资源“深藏巷中”,价值未充分释放。为此,实践团在浙江省“千万工程”指引下,为岭下村规划“茶产业+文化+旅游”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路径。该路径以乌牛早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康养度假、文创研学为产业引擎,旨在将其打造成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未来乡村。这种以茶为媒串联一二三产的融合模式潜力巨大:一产推广有机种植,提升茶叶品质;二产开发茶叶食品、茶具等衍生品,增加附加值;三产依托茶园风光、明代古道等资源,发展民宿、研学等业态。此举既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茶叶发挥最大价值,又能活化乡村文化,让古道重现热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四)踏访东蒙山:求索乌牛精神文化底蕴

在开启乌牛岭下村实地调研活动之前,我们通过观察卫星地图与搜索相关资料发现,乌牛岭下村毗邻东蒙山森林公园这一国家3A级景区,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特色景观——牛岩岭长城,吸引众多旅客前来游玩体验,我们认为或许可以将东蒙山作为乌牛岭下村规划设计的一部分,通过与东蒙山景区分享客流带动乌牛岭下村村内文旅研学产业发展。

沿阶而上,我们开启了东蒙山的实地考察与精神文化探索之旅。山中清幽的环境里,绿木成荫,巨石上的刻字与各式建筑静静伫立在山路两旁,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这些石刻与建筑不仅是东蒙山的历史见证,更是乌牛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乌牛人民的信仰与希望,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而东蒙山的道教文化印记与 “牛” 的意象,源于两段脍炙人口的传说:一段是东晋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因此后世修建了多处道教建筑;另一段是乌牛人民遭遇水患时,一头金牛卧入江中消除水患,人们为感恩金牛、寄托平安愿望,将牛的形象建造在山上。

东蒙山上的牛岩岭长城虽为 2017 年参照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比一复刻的现代建筑,但其修建过程充满艰辛。经费问题是首要难题,设计师必须保证设计图稿与实际完全一致,石板材料经层层审批精准落实,不容分毫差错以节省开支;环境保护的要求则使得修筑时不能破坏山脉原始环境,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石板、钢材、水泥等材料全靠人力与骡子搬运上山。即便困难重重,乌牛人民仍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最终建成了这座巍峨长城,它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和网红打卡的热门地,是乌牛人民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结语

浙江财经大学“茶韵岭下·筑梦青村”实践服务团的此次探访,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乌牛岭下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价值。未来,我们计划继续对其进行研学与规划,通过拟制规划方案、组织实地探访、文化讲解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里,感受乌牛独特的风景文化与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这既是对这段历史与精神的传承,也是我们进行相关设计时的初心之一—— 以文化为根,让精神延续,助力当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摄影丨傅兰清 黎  琳

文案丨刘  蓉 胡琳爽

审核丨刘  海 吴  楷

上一篇一坛封藏三代愿,中台酱香溯青云——中台酱酒第六届游学品鉴会溯源行活动圆满落幕
下一篇 返回列表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